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 以古为新重“生长”

村情概况

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

地理位置
地处重固镇西北方向3公里,村域面积1.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84.32亩,下辖11个村民小组,1个新村点
全村人口
490户1456人(户籍人口)
集体收入
2012年20万元;2022年超30万元(合作社可支配收入)
基层组织
村干部4人,党员50人,下设4个党小组
荣获奖项
2020年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2019年 “上海市文明村”、2017年首批区“十大无违标杆村”、2021年幸福社区试点等

住房

现在
过去

左图:以前的章堰村老街 右图:2023年,章堰村老街。

现在
过去

左图:章堰泾兆昌桥边旧房子 右图:2023年,章堰泾兆昌桥边绿化成行,房子修葺一新。

现在
过去

左图:过去的章堰城隍庙 右图:2023年5月25日,翻新的章堰城隍庙。

现在
过去

左图:过去的仓库 右图:之前的仓库如今改建成同心益站

上海西郊,一座古村落已风尘仆仆屹立千年。

于春夏之交走入村内,所见不是预想中的破落与陈旧,恰恰相反,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古宅错落、绿茵环绕,更兼具现代化建筑与商业气息。

这个偏远的古村落,如何寻得蝶变之法?

不是“推倒重建”,是“以古为新”。上海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正拨开历史的烟云,迎来蜕变与新生。

脱贫安居

俯瞰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摄于2023年5月)

2023年5月25日,工作人员在章堰村清理河道。

2023年5月,午后,章堰村的老人们在村头闲聊。

2023年5月25日,章堰村幸福社区幸福餐厅,老人在下棋。

2023年5月25日,一位女子在章堰村图书馆看书。

村里也有世界级文化馆

穿过有300多年历史的兆昌桥,途经城隍庙,沿章堰泾一路向西约50米,是章堰文化馆。由小广场走进大门,看到的是一栋被老墙包裹起来的建筑,在古瓦青砖之间,一栋白色新建筑,从里面“长”了出来。

“很多艺术家、设计师,专门从各地赶来,看一看章堰文化馆。”中建八局章堰项目负责人范经理说,文化馆以当地民宅“章家宅”旧址为基底,历经三年规划与建设。在设计团队考察下,老宅在清理残破部分后,原有的老墙被保留。同时,在与外墙相隔仅50公分的距离,重新“生长”出一栋与老建筑有关联的功能性新建筑,使“新、老”建筑共生共存。

俯瞰章堰文化馆,该建筑入围“2020Dezeen世界最佳建筑大奖”。

与老章家宅一巷之隔的老村史馆保留较好,在对内部木承重结构进行修复处理后,通过加固、修缮等方法,保留并翻新了原有中庭,构建展厅“传统”。村史馆的北侧也“新生”出了一栋两层建筑,名为展厅“未来”。三栋建筑组成章堰文化馆“生存”“生长”“新生”三大模块,看似独立,却又环环相扣,通过回游式流线的设计,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座神秘的园林。

“院落的构成,基于场地本身条件布局,园中树木在施工时,被充分保护,使其在原址自由生长。”在范经理的介绍下,记者看到,每一件历史的物什在这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包括庭院中挺拔苍翠的水杉,古墙上的灰土,甚至从墙体内生出的绿植。

拾级而上,位于场馆后方的有机稻田等待播种;游廊中,远道而来的游客与闲逛的村民欣赏着藏品;新与旧的痕迹交汇,在空间中被呈现。现代与古朴,自然与人文,尽收眼底。

章堰文化馆的美,吸引世界的目光。2020年9月,章堰文化馆入围2020Dezeen世界最佳建筑大奖。此后,世界著名的意大利老牌设计媒体designboom发布“2020世界十大博物馆及文化中心”榜单,章堰文化馆也在其中。

乐业

章堰文化馆以“章家宅”旧址为基底,原有的老墙被保留,白色新建筑从里面重新“长”了出来。
2023年5月,讲解员在章堰文化馆内讲解村史。
2023年5月,游客在章堰文化馆的沙盘前驻足。

投资五亿元振兴章堰

新旧融合、以古为新、共创共生的理念贯穿章堰近些年的发展。

“原来古村落遗留下的很多老房子都坍塌了,许多历史的东西不在了,但可修复的古宅,我们会尽力留住。”重固镇副镇长刘静俊说道。

刘静俊称,章堰村乡村振兴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1.99平方公里,有144户章堰村原住民迁出,共留出古村落面积128亩作为项目核心区;秉承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修复。其中的最大亮点在于维持了村庄原来的生态和文化基底,有三座古桥,三十多栋老房子至今保留。

章堰泾涓涓溪流,一路纳新,行至章堰老街。这里是章堰核心区项目一期,古桥、古庙、古宅已相继修复完成,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青砖黛瓦,古色古韵。刘静俊说,这里引入了大批次新产业、新经济,为章堰村振兴计划持续造血。不仅有传统农业,还有具有艺术气息的文创产品、精心打造的文化阅读空间等。

兼具匠心、文化、生态与产业,正是章堰乡村建设方向所在。

未来的章堰村,也将充分挖掘小城镇特色,遵循历史的发展和文脉,将当下的需求和功能置入村中,实现“科创”“人文”“生态”“休闲”的多维发展,再现一个共生共创的新型生态聚落。

常年的编织让张元帅的双手布满了茧子
2023年5月,张元帅展示以章堰村村貌为题材的竹编画。
2023年5月,张元帅制作竹编画。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今年72岁的张元师是土生土长的章堰泾人,在章堰生活工作了一辈子。14岁时,老张开始跟父亲学习竹编手艺,后来一直以竹编为生,主要编织凉席、竹篮、竹农具等日用品来维持生计。

如今老张早已退休,双手依然闲不下来,每天要花五六个小时进行编织。“我这双手编了一辈子,停下来反而不习惯了。”正在客厅编织的张元师,长满老茧的双手异常灵活,两只手一挑一压,上下翻飞跳舞。

老张编织的竹工艺品主要以章堰村村貌为题材,目前已经完成了十几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也不需要我挣钱,这纯粹就是我的爱好。”张元师望向窗外黑瓦白墙错落有致的房子,“我们村子现在越来越好了,这外墙就是前年政府统一帮我们刷新的。”老张乐呵呵地说道,手里活儿一点也没停下来,“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编织了一辈子,现在我把我们村的样子编织到竹工艺品上,也算是给后代留点记忆吧。”

年轻人愿意回来了

规划越来越完善、发展越来越好,于是,年轻人回来了,沉寂的章堰村变得“热闹”起来。

初夏时节,上海静逸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佳文站在500多亩尚未播种的稻田中,其中,有100亩种植的是鸭稻米。

2023年5月25日,徐佳文在章堰村尚未播种的稻田中查看土壤情况。

“鸭稻共作,长出的是有机大米。”徐佳文解释道,当稻苗长到二三十厘米后,100亩稻田里大约会放400多只鸭子,鸭子吃草吃虫,粪便还能壮苗,稻米的整个生长过程不喷农药、不加化肥。到了秋季,不仅“有机大米”能卖到十五六元一斤,放养的鸭苗也长成肥鸭,肉质紧实,也是一笔增收。

除了稻田,合作社还种植190亩蔬菜、130亩的樱桃,每逢农忙的时候,要雇一二十人来帮忙,“有时本村招不齐,还要向外村‘求助’”,徐佳文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乡村就业,“农民也能趁机赚点外快”。

徐佳文展示种子

近些年,随着章堰村的振兴,逐渐有像徐佳文这样的年轻人回流乡村,这在以前很难发生。

徐佳文今年28岁,是个退伍军人,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所中专学校任教官。“当了三年教官,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就有了回乡的打算。”徐佳文说,他接手的是父亲的活,父亲一直带着他,逐渐地就上手了。

“以前感觉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光鲜,真正到了田里,就发现不一样。”徐佳文说,现代种植业已经完全不是传统农业的样子,很多都是靠机器运作,种植、撒药、收割等。徐佳文也逐渐成为农业的行家,不仅有拖拉机证书,还考取了UTC无人机证书,给几百亩稻田撒药,只需要他来操作无人机就行。

作为土生土长的章堰人,徐佳文也感受到乡村的变化。“印象中,以前章堰特别破败,尤其是古村落那一片,一到下雨家家都漏水。”徐佳文说,现在乡村变好了,也有儿时的伙伴回乡置业,一切都在往向好的方向发展。

俯瞰章堰村

古宅、古厅、古堂悠悠伫立,文创、科技、产业纷纷引入,徜徉在章堰村,沉醉于古朴醇厚的民风,一座千年村落正款款而来。

(本文链接在电脑网页端打开可阅读高清大图版)


百村安居图影像征集

总监制 高剑平 策划总监 史训锋 视觉统筹 赵冠群
责任编辑 薛晶 视觉设计 郁斐 姚奕乐(实习)技术开发 蔺涛
文字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巩汉语
图片来源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章堰村村委会
BGM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