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还未走进安陶小镇,远远就能看到一个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红色巨型泡菜坛。
安陶小镇门口的巨型“泡菜坛”于2017年建成。作为安陶小镇的地标性建筑,它向人们讲述着国家级非遗荣昌陶的千年历史,展现着乡村振兴的通安村答卷。
通安村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以东0.5公里,距离荣昌城区11公里。这里交通便利,成渝公路、成渝铁路穿境而过,非遗在这里汇聚发展,各方人才也在此思想碰撞。

以院落建设促进文化建设
在通安村,以院落为单位来整合建设是当地的一个特色。一般来说,一个院落有20几户人家,在通安村这样的院落共有30多个。
“崇文、崇礼、崇信”是三崇堂名字的由来,也是其文化内涵。曾几何时,三崇堂聚集着57栋房屋,大多为砖木结构,以前由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加上排污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极差。如今,三崇堂院落的每家每户墙体墙面都整饬一新;庭院美化,地面整洁,不少院坝修筑起了花台;厕所配置了蹲便器和节水型冲便器……在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如今院内还办起了青村茶舍。
环境只是院落建设的一个方面,思想和文化建设也依托于院落凝聚式开展,以院风建设推进、协助院落整体建设。普法活动、文艺汇演、大学生研学等文体活动不断进入三崇堂居民的生活中。
“通安村的三崇堂小院先后走出了数十位大学生和能人,有18位青年应征参军。建设这个小院,就是为了在村民中厚植家国情怀,以身边人激励身边人,以身边事鞭策身边人。”通安村原党总支书记,现任通安村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员邓跃虎介绍。
除了三崇堂之外,双叉柏树小院、余家河坝、林居坝等30几个院落也都各具特色。
双叉柏树小院位于通安村10社安陶小镇游客接待中心旁,是安富街道2020年重点打造的陶韵小院。该院落充分挖掘了周边优势资源,将原有的老酒厂改造成了现在的“安北陶艺村”。安北陶艺村设立了陶艺展馆、大师陶艺馆、陶艺培训实践馆三大板块,每年开展陶艺技能培训40余次,接待实践体验及参观人数2000余人。

以非遗资源激活内生力量
荣昌陶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是通安村最亮眼的名片,其“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罄”的特色则是当地独有的陶土矿所赋予的。
荣昌当地的陶瓷工业企业发展迅猛。目前,荣昌全区共有陶瓷企业7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2018年全区陶瓷企业实现总产值近80亿元,带动就业10000余人。
通安村内有高新陶瓷企业3家,陶艺工作室11家,汇聚了省市级、区级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40余人。
2015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管永双、李云杉夫妇俩在三矿井果园脚下的原知青公社创办了西山雨·春燊窑。管永双的西山雨工作室、安陶小镇、通安小栖民宿、院落等等无不体现了通安村与非遗荣昌陶的互相渗透。
“我们今天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完全受益于荣昌的两种‘土壤’,一是优质陶土,二是文化土壤。”管永双表示,通安村的土壤既孕育了非遗,也孕育了一批善于思考和创新的人民。不管是荒废的三矿井还是历史悠久的非遗都在新时代得到了振兴。
近年来,安富街道依托陶产业和陶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倾力打造安陶小镇,建设安陶博物馆、陶艺展示场所和研学旅行基地等,每年吸引游客达100多万人次。
夏布
文旅产业是通安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丰富的非遗资源为通安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夏布、荣昌陶、荣昌折扇都是当地颇具吸引力的非遗资源。
夏布是一种以苎麻或大麻作材料,经手工工艺编织而成的麻布。因为布料凉爽适人、常用于夏季衣着,因此又被称为夏布。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将苎麻种植和夏布纺织技术带到荣昌,开启了“荣昌夏布”之乡的悠久历史。
坐落于余家河坝小院的“一宁夏布”工作室,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2019年底,大学毕业的黄维唯重返家乡,与合伙人陈克厂一同创立了荣昌自主创立夏布品牌“一宁夏布”。
作为年轻一代,黄维唯试图找寻夏布产品研发的新思路,设计产品的方向聚焦于日用品领域。此外,她也会定期举办夏布织造技艺教学讲解、布料染色体验等活动,力求扩大夏布的传播影响力。
国家级非遗夏布原材料苎麻的种植地就位于通安村不远处的盘龙镇。通安村苎麻产量相对较少,因此则积极发展夏布产业链后端,以一宁夏布为基地展开非遗夏布的产品升级和研学活动、营销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交流。荣昌折扇的制作技艺、夏布的特殊材质也在尝试中被联合在一起,创新出夏布折扇。
三矿井
由废旧矿井改造而来的三矿井美术馆是通安村另一个非遗融合的优秀案例,也是该村人居环境改造、废置用地盘活的一大成果。2020年这里作为主会场举行了荣昌峰会·乡村振兴论坛。
1959年,荣矿务局在这里设置了矿厂,打井采煤带动下,村里建起了电影院、商店、保健站、食堂、招待所、职工宿舍等。 “借煤矿的光,我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装了电灯,当时很多县城都只能点煤油灯。村里的姑娘小伙,是十里八乡争相说媒的对象。” 现年55岁的村民刘长久对当时的盛况记忆犹新。然而随着煤矿资源的枯竭,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三矿井被迫关停,工人撤离,厂房荒芜。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是煤矿资源赋予了三矿井生命,那么如今则是文化和艺术让三矿井重生。
经过漫长岁月的荒废与沉默,三矿井继续为当地人贡献着自己的生命。如今的三矿井以荣昌三大国家级非遗为元素,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了系列艺术作品——契约剧场、生命-陶的旅程、咕噜噜赶海等。
游客在三矿井果园采摘蜜桔(摄于2021年11月)
围绕着三矿井,当地村民发展了一系列旅游产业,牛咖帐篷咖啡馆、三矿井果园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为游客匆匆旅程提供了停歇的据点。
传承与产业相融,激活非遗内生力量,最终实现文旅、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共振,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正如邓跃虎所说,“依托非遗资源的文旅产业才是通安村的出路和未来。”
目前,通安村正在推进闲置房屋土地改造升级,计划打造一个系统的学术交流、非遗文化交流、旅游文创交流基地。
尽管道阻且长,但“千年非遗城”荣昌正走在一条光明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