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塔巴村 土与火融合重生

村情概况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塔巴村

地理位置
塔巴村位于318国道沿线,距县城约2公里,距拉萨市约70公里,交通便利。塔巴村地处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带,地貌以高山草原和高山灌丛为主。冬季日照较为充足、早晚温差大、高寒干燥。塔巴村下辖四个小组,分别是扎西朗杰组、强冲组、塔巴组、帕热组。
全村人口
339户1280余人
人均收入
2021年22000元
集体收入
2022年超18万元;2023年预计达20万元
基层组织
村“两委”干部7人,党员122人,下设4个党支部
荣获奖项
2022年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居)(第一批);2022年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21年第五届拉萨市“文明村镇”;2021墨竹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墨竹工卡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居;2021年墨竹工卡县“文明村镇”

村支书说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塔巴村 第一书记吕立涛(左) 村委会书记帕加(右)

我们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塔巴村的第一书记吕立涛和村委会书记帕加。

我们村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村有村民 339户,1280多人。我们属于国营农场,耕地面积有 8370 亩,青稞和油菜种植是我们主导产业,塔巴陶瓷是我们的特色产业。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联合南京制陶公司,引入先进技术,不仅把塔巴陶瓷送进拉萨布达拉宫,还将其推广至江浙沪地区。

如今,全村还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已经建成特色民宿8座,配合周边陶瓷展览馆2023下半年就可以迎客。预计年游客人次增加4万,带来直接和间接年收入增加800万元,平均每个藏族农户年增收2.4万余元。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旅游将成为我们村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为群众带来更多的收益。让百姓切实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经济实惠,真正的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住房

2023年
2016年

一条小溪从塔巴村山沟里潺潺流下、穿村而过。自2018年开始,塔巴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

2023年
2016年

塔巴村的藏族民居修葺一新。

2023年
2005年

得益于南京市与墨竹工卡县的对口援藏项目,让塔巴陶瓷走向公司化、市场化,传统制陶环境有了质的改善。

墨竹工卡,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是拉萨的东大门,平均海拔4200米,有着“天边之乡”的美称。

七月,踏进工卡镇塔巴村,柏油路平坦整洁,路边绿树成荫,随处可见分类垃圾箱。往深处走,白墙红顶的藏式民居、三两成群的牛羊与远处的山峦交相辉映,大道两侧的油菜花田,在阳光照耀下流金溢彩。仔细看去,金色的波浪间零散分布着几个辛勤劳作的妇女,他们一手挎着竹篮子,一手进行采摘,构成一幅和谐而又繁忙的乡村图景。

脱贫安居

2023年7月,俯瞰墨竹工卡县塔巴村。

2023年7月,塔巴村民在村口的长椅上休憩。

2023年7月,墨竹工卡县塔巴村,田间劳作结束后开车返回的一家人。

2023年7月,墨竹工卡县塔巴村里的藏族奶奶和她的孙子。

2023年7月,塔巴村民收获一大车青稞满载而归。

2023年7月,墨竹工卡县塔巴村的藏族传统民居。

塔巴村自2018年开始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粪污、住房与庭院进行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民们也养成了讲卫生、讲文明、爱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

“比起10年前,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目前塔巴村'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生态宜居工程正在积极建设中,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塔巴村党委书记帕加表示。

乐业

2023年7月,在建的塔巴村民宿群。
2023年7月,工人在塔巴村粉刷民宿的墙壁。 塔巴村的八座民宿之一 塔巴民宿与部分三组居住区一览

民宿打开增收新天地

进入村庄内部,可以看见有八座刚建造不久的民宿。每栋民宿共有两层楼,墙壁粉刷干净,房间宽敞亮堂。从二楼阳台向外望,可以看到白墙红顶的藏式民居,不远处是在山上的塔巴寺。

“这是援藏项目进行的拨款,在2020年开始施工,现在还未完全打造好。”县文旅党组书记、局长梅子介绍道,“在规划初期,当地居民都100%同意将家中闲置房间用来开展民宿,也表示如果塔巴村能开发旅游业,他们很愿意能够带领外地游客感受塔巴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手工业。当地居民对文旅发展是抱有很高的热情的。”

民宿为乡村打开了新的天地,有望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塔巴村打造特色民宿群,一方面是服务于拉萨市区的城郊周末游。西藏居民喜欢回归大自然,塔巴的自然风光正好可以作为打造亮点。另一方面,加强民宿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打造传统文化体验的文化游,带领外地游客感受塔巴陶瓷的工艺制作、塔巴林卡的休闲度假、牧场农园的主题观光等,形成多位一体的塔巴IP。

塔巴村里穿村而过的黄金旅游线318国道

塔巴位于拉萨—林芝—昌都自驾旅游路线中间站,依托这两条路线、并辐射周边,塔巴有条件成为旅游集散地和休闲度假目的地。

塔巴更多是依靠农牧产业,后劲不足,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促使当地政府更多着眼于乡村文旅产业的打造。塔巴有意识地融合一二三产业,将绿色生态游与藏族文化游结合起来。仲夏时节的油菜花田、手工传承的陶瓷产品、比邻自然的特色民宿,都将成为整条旅游线的卖点。

2023年8月,塔巴村,在油菜地里劳作的村民。
2023年7月,塔巴村里金灿灿绿油油的油菜地。

油菜是墨竹工卡县的特色产业之一,俗称“墨竹小油菜”。由于其花期较长,加工出来的菜籽油更加香醇,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小油菜籽特色产业也被纳入援藏项目计划。近些年来,墨竹工卡县会举办文化旅游节暨油菜花节,把油菜花美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带领游客感受西藏特色与乡村振兴成果,同时助力当地文旅产业。

西藏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陈朴表示,在发展乡村文旅时,还需要考虑到西藏有着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特点。西藏民众敬畏自然,热爱传统文化,幸福感指数强。在塔巴村周围有着高山、草原、林卡,村民们在此休憩、舞蹈、歌唱,同时也是村民们喂养的牦牛的主要活动地点。如何平衡乡村改造和自然环境、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是之后西藏乡村振兴之路所需要面对的长久考虑。

千年塔巴陶器的新活力

制陶工人正在吹干青稞酒壶成品
塔巴陶瓷公司仓库内景
新制成的藏式陶器零件
制陶工人制作青稞酒壶

塔巴村的陶瓷制作技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陶器在藏族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不仅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具,陶器也是藏族百姓家中最为普及和讲究的工艺品。

塔巴村的陶器是由当地出产的“萨干巴红土”和“斯巴白土”混合制造而成的。2006年,塔巴村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非遗活化的巨大潜力。

“附近几个村里的陶器都是由我们厂来提供的”,闻吉是西藏弥盛塔巴陶瓷有限公司的一名采购工人,当提及塔巴陶瓷历史的时候,这位25岁的年轻人有些自豪地介绍道,“我们这边的人都很喜欢塔巴陶瓷。我们都是用这种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比如用来装油、烧饭之类的。附近的居民如果想来买的话,就可以直接到我们厂里来买。”

当被问及当地从事制陶职业的人数时,闻吉却摇摇头,“我们喜欢陶瓷,但我们这里的人都不太愿意做陶瓷工人。”西藏居民对神山圣湖有着崇高的敬畏之心,他们不愿意对自然资源做过多的改造,对铁匠、屠夫之类的职业也持排斥态度,历史上陶匠社会地位低下。

“塔巴陶瓷工匠制作手工陶瓷,就会在草场上进行烧制,对环境造成破坏。这引起一些居民的不满。”闻吉道出了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继承收入微薄的陶器生产活动,塔巴陶瓷手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

塔巴陶瓷的困境在2019年出现转机。

2019年,南京弥盛陶瓷专家团队多次进藏,与塔巴陶瓷传承人进行探讨研究,并于2020年成立西藏弥盛塔巴陶瓷有限公司。新公司引进南京现代工艺,赋予这项传统技艺以现代特色;同时引进电子炉等现代科技产品,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减小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塔巴陶瓷公司仓库内景

2021年6月,新生产基地落成,塔巴陶瓷开始规模化生产,更加精细、品质更高,拥有这门技艺的群众也在公司就业,塔巴陶瓷这一特色产业走上了活化之路,焕发出了新光彩。

如今,结合县格桑花开产业园区,塔巴陶瓷工人有了更多的生产可能性,塔巴陶瓷园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工厂内部,工人们正盘腿围坐在地上,他们戴着帽子低下头,双手轻柔地处理着陶土,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手中逐渐成型的陶胚。一排排已经完成的陶瓷放在木架上,颜色柔和,花纹富有特色。塔巴陶瓷深入当地民众的生活,千年陶艺再次焕发光彩,也成为活化非遗、助力创收的新思路、新可能。

高原蔬菜 满满维生素

位于塔巴村一二组的墨竹工卡现代农业示范园鸟瞰图

在常人印象里,高原地区环境相对恶劣,不适合作物种植,但依靠高原丰富的地下水,充足的光照,和人们勤劳的耕作,这里的高原上依然是满满的维生素。

位于塔巴村一二组的墨竹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于2017年,这里可谓是全县的菜园子,现有130个大棚种植各类蔬菜水果,圆白菜、西葫芦、西红柿、青笋,内地常见的蔬菜这里都有种植。

园区每天早上定点向墨竹工卡县各个学校配送蔬菜,实现了由摊位式销售向定点配送的转变,完善了产供销、服务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园区为七十多户群众解决了稳定的就业岗位。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务用工,2021年带动群众增收160多万元。

“我家有十几亩土地流转给了园区,除了可以拿到租金,还可以来园区工作,10年前出去打工要带被子,去很远的地方,现在在家旁边就可以工作,还可以照顾家人。” 就业群众嘎热表示,相比10年前,家庭收入翻了两三倍。

产业得到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文化得以传承。如今的墨竹工卡县塔巴村,已经成为一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2021年,墨竹工卡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69亿元,较2012年的12.63亿元翻了三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66元,较2012年的6910.4元增长了两倍;全县6万余名群众实现了“安居梦”。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区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8处,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其中,以塔巴陶瓷为代表的藏香、唐卡、民族服饰等传统技艺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十年来,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本文链接在电脑网页端打开可阅读高清大图版)


百村安居图影像征集

总监制 高剑平 策划总监 史训锋 视觉统筹 赵冠群
责任编辑 薛晶 视觉设计 郁斐 姚奕乐(实习)技术开发 蔺涛
文字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 李若彤 石堡华
部分内容来自“拉萨发布”微信公号 中国日报网
图片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白泽华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拉萨墨竹工卡支队(2023暑期)
调研团队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拉萨墨竹工卡支队(2023暑期)
石堡华 马梦珂 王振 敖漪宇 梁鹏伟
许正华 白泽华 李若彤 阎冰洁
指导老师 李江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