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特色、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庄,实现了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的转变。近年来,腾冲市五合乡联盟社区帕连村通过唤醒乡村文化资源,以嫁接艺术的方式,带动乡村旅游,激活经济发展。在艺术的洗礼下,帕连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引得无数游客沉醉其间。
寻找乡村发展新路径
帕连是一个傣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位于龙川江西岸,受河谷气候孕育,这里生态良好、产物丰富、风光绮丽。据了解,这个村落形成于明末清初,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汉文化和傣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傣”文化。
2013年,帕连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沉寂多年的傣族古寨开始被人们知晓,其蕴藏的丰富傣族文化展现于世人面前,但这里的旅游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这里民俗优势非常明显,距离高速公路出口只有6公里,距离腾冲市区也仅只30公里,其实是有充分条件发展旅游的。”五合乡文化站站长陈以晓坦言,帕连缺少一张打响旅游名号的“关键名片”。
最适宜帕连的“旅游名片”从何得来?2019年6月,在五合乡党委的领导下,乡村两级干部四处打探,寻觅可行方案。很快,紧邻腾冲的德宏州梁河县举办的“涂鸦艺术节”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云南的乡村是一片神圣的艺术净土,但这里却缺乏艺术教育,谈论相关话题的人少之又少。”艺术家信王军可惜地说。因此,2017年和2018年,他连续来到梁河县发起涂鸦艺术节活动,并持续开展公益艺术教育。在艺术的赋能下,单调的巷道开始变得五彩斑斓,吸引游客源源不断地参观游览。
“既然有成功案例在先,那帕连是不是也能‘移植’这一模式呢?”经过五合乡党委研究部署,陈以晓与信王军取得联系,多次向他发出来帕连考察的邀请。
2009年10月的帕连村口
2019年8月,信王军一行来到帕连。村里村外转了两天后,他们发现,尽管帕连拥有独到的傣族文化,但它也是一座缺乏亮点的乡村。“如果能通过艺术让老旧山村焕发新活力,这会让我很有成就感。”信王军说,离开帕连回到定居的城市重庆不久,他便设计好了改造方案。
傣寨变身艺术网红村
2019年11月,“艺术改变乡村”项目正式落地,创作者们各取所长,用一系列奇思妙想妆点这个小小的傣族村落,短短几个月就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实话,我第一次来到帕连的时候,确实看不到希望。就这样转了一天,大约到傍晚七八点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里有些昏暗,缺少一些温暖的灯光。我突然就想,是否可以用灯光的方式来改造这个村庄。”信王军回忆。为了让改造更具艺术性,他们确定用诗歌与灯光进行搭配。“我的第一个理念就是从村口走到村尾,就像从现代穿越到了古代,然后让这么一个傣族小村落,用文化的方式让它散发出魅力。而有了温度跟内容,才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帕连艺术村的温暖灯光
一台旧电视机被改造成一件灯光作品,挂在帕连一号的门口,上面写着它现在的名字“你们的美术馆”
2020年的1月11日,帕连的灯光改造完成了。信王军发了一篇文章,文中说云南最有诗意的灯光乡村,第一次亮灯希望大家来玩。当时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结果第二天就来了数百人,信王军觉得这是比做纯粹艺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此外,在信王军眼里,帕连还是一个天然的艺术馆。村里少有人走的巷道、闲置的空地农房、废弃的墙面都是展区。把灯光、涂鸦、彩绘统统打包装进去,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打造出了美术馆、诗意小巷、织锦之家、奇石馆等众多艺术共享空间。
如今,从保腾高速公路五合出口下,顺着一条宽阔的乡间水泥路,掠过成荫的树丛,便来到了帕连村。进入村子,一路上被各种网红打卡点包围,小巷上调皮可爱的网络用语和新派演绎的古诗词,发黄的老墙上寥寥几笔勾出的画面,看似随意摆放的农具、瓦片,处处体现出了幽默的创意,让人目不暇接又惊喜不已。
家家户户共谋发展
“在我们来之前,家家户户都是大门紧闭,然后每天去地里锄地、种粮食,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走到村子里的时候,你会发现村民们会自发的,直接拿来一个瓦片自己画上画,就挂上墙了,还有人用竹筒种上了花挂在了墙上。”正如信王军所言,艺术让这里的人们对美有了更高的理解和追求,而他们也以诚意和谦卑的姿态融入乡村的振兴和发展中。
“信王军老师他们刚来到这儿的时候,我们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艺术。后来,他们直接就在我的院子里边聊边画。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玩,我说我也可以试一下,然后拿起笔就开始画,就这样慢慢画起来了。”帕连村村民五合民族中学的体育老师杨正斌说。
2023年2月15日,村民在帕连艺术村文举奇石馆座谈。
而除了进行艺术创作,村民们还会自发捐建项目。听闻帕连村要打造艺术村,这里热爱收集奇石的杨文举老人便将老家和收集的奇石、奇根等拿出来,捐建了奇石馆,而仙佩家则捐建了“织锦之家”,供大家参观、体验。这样的艺术村,显然充满温度。
这是一栋由牛圈改造的建筑。一楼是牛圈供销社,二楼是民宿。
从艺术家们创作介入到村民自愿加入,帕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小村庄名气大了,人气旺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自2020年开始,旅游业便成为当地老百姓创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现在,村里已经建起了4家特色农家乐,5家民宿,十数个傣家特色小吃店,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开始返乡创业,对于未来,他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