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义井镇河下村 新农村新身份

村情概况

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义井镇河下村

地理位置
位于阳泉市区东部,距市中心5公里,辖区总面积2.23平方公里,由前河下、中河下、里河下三个自然村以及河下新村小区组成。阳泉城区主干公路义平路南北向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
全村人口
829户2027人
脱贫人口
已全部脱贫
脱贫日期
2019年6月
人均收入
2013年2300元/年;2023年预计21791.93元/年
集体收入
2010年村集体收入约 76万元;2021年村集体收入865.4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为村民分红
村年产值
2023年预计1689.7万元
基层组织
“两委”成员共4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会3人。全村基层党员50人
荣获奖项
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西省文明村、山西省卫生村、山西省省级信用村、省级妇女维权示范站、2022年阳泉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佳村、阳泉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阳泉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

村支书说

山西阳泉城区义井镇河下村党委书记葛会林

音频全文

我是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义井镇河下村的村书记葛会林。

过去我们村全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2003年开始修路,并进行了河道清淤和旱厕改造等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打造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大家都称我们村是“不像农村的农村”。

从“老大难”负债村到“产业兴旺”经济强村,我们走了很多路。过去河下村村民多以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为生。我们村于2018年成立河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我们本着“致富靠自己,集体来兜底”的决心,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河下途径”。到2021年,村集体年收入已高达865.4万元,2023年人均年收入预计达2万余元。

住房

2021年
2010年

河下村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2021年
2011年

改建前后的河下新村

2020年
2011年

河下村旱厕改造前后

2017年
2008年

河下村里河下西坡改造前后

2023年
2006年

左图:河下村村民王甲秀在家看书 右图:王甲秀在家用手机看新闻

2022年
2010年

改造前后的阳泉一中

阳泉城北,桃河之滨。地处阳泉市城乡交界的河下村,面对阳泉市的主干道,背靠城区工业集群,听起来仿佛有种“城乡结合部”的脏乱感觉。然而,映入眼帘的绿树红花、喷泉游园,穿村而过的清澈河流,却宣告着这种偏见的破产。

步入河下村,仿若步入了城市中心的高档社区——科教园区、产业园区、文体中心的规划条块分明;塑胶步道、垃圾分类、制式厕所、人造绿地等人居项目扎实完善;幼儿园、卫生所、村民食堂构成的“五分钟”便民生活圈,被河下人称为“不像农村的农村”。

“垃圾靠风刮,灰尘靠雨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支书葛会林打趣十年前的河下村的脏乱差。“穿村而过的泉水河就是臭水沟,旱厕里都是蚊蝇。只要一下雨,土路就变成泥路了。”村民王甲秀回忆起那时的苦日子,感慨万千。

脱贫安居

2023年,河下新村全景,完全是现代化的居住环境

河下新村小区里,一栋栋6层小楼整齐排列,楼房的外墙统一粉刷成了粉色

2021年5月,河下村老年太极拳俱乐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

2022年,河下村参军退伍村民指导村内儿童进行暑期体能特训活动

2022年,河下村举行五好家庭表彰活动

2021年,村民投票选举满意的村干部

2023年,河下新村夜景

2017年,葛会林再次担任村支书。他在当时的班子会上发了狠,“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给后辈多留遗产少留骂名。”他一边不辞辛苦地去区政府、镇政府争取“户户通”公路的政策支持,一边挨家挨户地宣传只有生态振兴才能搞好经济的理念。在“领头雁”的带领下,村两委更是拿出了集体账户中三分之一的存量资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2016年起,路面硬化、河道清淤、旱厕改造、污水并网、绿化美化等工程陆续展开,村内人居环境开始了日新月异地变化。2021年,村内300余个旱厕全部改造完成,并入市级污水官网。2022年,村内的绿化率由2016年左右的30%提升到了60%。

乐业

2021年1月,河下村进行了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的首次分红。全村532户“股民”领到了300万元分红
河下股份经济合作社会议
2021年1月,村民领到合作社首笔分红

村民变“股民”

2018年,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后,“两委”班子在葛会林建议下成立了河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1766名村民纳入进来,每年为村民分红300余万元。

人多钱多,公平高效是关键。葛会林立下规矩,将每位村民的股权分为基本股、年龄股及劳动股等4类。这样即保障了村民的基本权益,又根据实际贡献大小强调多劳多得。利当前谋长远,走出了科学合理分配集体红利的“河下路径”。

此外,河下村还注重对家庭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进行股权倾斜以防止返贫。2018年当年,村民年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所有村民全部脱贫,至今无一人一户返贫。

老有所依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2022年6月,小红丽晋剧院在河下舞台为河下村老人表演节目
2022年8月,河下村为60岁以上老人每年提供一次免费体检
2022年春节,河下村为村民发放福利白面

对村内的老年群体而言,最关注的当然是医疗与养老。2010年前后,村集体账户管理混乱,政策宣传缺位严重。很多老人不仅得不到村集体的兜底,而且连“新农合”是什么都不知道。老人们因病致贫的现象较为严重,葛大爷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3年,时年69岁的葛大爷突发急性脑梗死导致偏瘫,两个儿子恰好都在外地打工,村“两委”也没有任何可用的“兜底”政策。葛大爷只能靠70岁的老伴没日没夜的伺候,积蓄迅速见底,已经触及了贫困线。

2022年,葛大爷从合作社领取生日蛋糕

2018年河下村经济合作社成立后,村“两委”不仅出台了6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500元的福利政策,还承诺以集体账户存量资金,对村民因重慢病住院花销在3000元以上的所有部分,予以全额报销。由此,葛大爷的日常生活有了保障,看病也更有底气了。2022年,已经康复的葛大爷开心地从合作社领取了村里每年为每位老人“私人订制”的生日蛋糕,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2023年,村内又出台了为60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体检一次的政策,真正做到了换位思考,美美与共。

除了老年人,在村内上学的孩子们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合作社开办的幼儿园对村中的幼儿学费全免,开办的小学只收取基础学费。对于1968年从阳泉一中毕业,同年就在河下学校(河下村小学的前身)担任乡村教师的王甲秀而言,河下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让他感慨万千。

2018年,村民王甲秀用村委会给的稿费买了车

他回忆起刚到村内小学任教的时候,教室就是几间瓦房,下雨天要用盆对着屋顶漏的地方接水。当时村委会只给他分配了一间瓦房做公寓,这种情况在2000前后也没有太大变化。直到2018年村里集体经济搞起来之后,学校瓦房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教学楼,还建起了操场和塑胶跑道。同时,教师们的工资待遇也提升了,每年合作社还给发年终奖。

不仅“硬件”变好了,河下支村两委也开始重点打造邻里和睦、尊师重教的乡村文化“软件”。2018年,王甲秀为村委会撰写了数篇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还用获得的稿费开上了新车。他不由得感慨:“现在的河下村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过低息贷款,村民刘志明开办了修理厂

而对于希望自主择业的青壮年,村内也为他们提供场地优惠和低息贷款,激活了一批产业服务和汽车修理等行业的创业者,形成了壮大集体经济与提升福利水平的良性循环。

农民变工人

产业园内的钢材厂

产业园内的分段式钢材焊接车间

产业园内的智能自动化工厂

农民变工人:村民操作自动定位式数控机床

产业园内的汽车城

农民变工人:村民在二手汽车厂认真检查待售汽车的引擎

产业园内的木材厂

产业园内的精细化仓储物流车间

“只有干才有出路,只有想方设法让村集体的腰包鼓了实力强了,才能改变之前混乱无序的发展面貌”,葛会林的一番话道出了河下村脱贫振兴的秘诀。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下村坚持把发展集体经济当做重中之重,探索创新、大胆实践老旧产业的转型升级。十余年来脱胎换骨,使河下村由“老大难”的负债村,变为了以“产业振兴”为支柱的经济强村。

“产业要振兴,土地先划清”,土地是集体产业振兴的最基础要素。河下村把村内荒地、零散地块等闲置资源整合起来高效利用。结合河下村沟多、坡大、人稀的特征,组织填沟造地工程,两年打造出150亩产业用地,使土地附加值成倍提升。

利用集中起来的土地,河下村建立河下现代产业服务园,通过“对外招商、土地入股、市场运营”的形式,先后建起了智能仓储物流、物联网自动化工厂、汽车销售、二手车交易、钢材木材等七大专业基地,迈出了集体经济由“输血”,转向“造血”的一大步,走上了产业振兴的快速路。

2023年7月,村民刘师傅在智能自动化工厂内整理电路板

在产业园内自动化工厂工作的村民刘师傅告诉我们:“之前河下村的村民都是在坡地与盐碱地的农民,出去打工受尽了辛苦。现在我们在村里就能有这么好的打工环境,还出去干啥!”农民变工人,村民变股民。河下村坚持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最终收获了可喜的成果。河下现代产业服务园已成为河下村新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预计为村内带来300余万元收入。

2018年之后,充分利用产业园发展积累的资金,河下村大力推动服务业的扩容提质。现在,河下物业管理中心不仅是河下新村的“管家”,还承担了阳泉一中的日常保洁、绿化管护、设备维修等相关工作。随着业务的拓展,河下物业管理中心为河下村村民提供了70多个就业岗位。“就光是这个物业管理队,就足以解决全村青壮年的就业,还能为经济条件差的老人提供收入来源。”葛会林自豪地说,“家家住楼房、人人有活干、户户好日子”已成为河下村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预计,2023年, “管家”服务为村集体带来约600万元收入。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对此,葛会林信心满满。他认为,只要全村上下听党的号召,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沿着产业振兴的光明大道,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河下特色路。

(本文链接在电脑网页端打开可阅读高清大图版)


百村安居图影像征集

总监制 高剑平 策划总监 史训锋 视觉统筹 赵冠群
责任编辑 薛晶 视觉设计 郁斐 姚奕乐(实习)技术开发 蔺涛
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 李坤霖
图片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杨周行 马致远(葛会林图片拍摄)
河下村村委会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山西阳泉支队(2023暑期)
调研团队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山西阳泉支队(2023暑期)
刘新怡 刘子恒 黄赵倾城 杨舒婷 吴悠 杨周行 徐浩涵
张馨心 郭昱菁 王馨 杜雨桐 覃毅 栗琛 马致远 李坤霖
指导老师 李江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