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铁观音作为安溪东坑村的支柱产业,有着非常悠长的种植历史。近十几年来,东坑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已成为村的支柱产业,户户种茶,家家涉茶。
在这一路发展中,东坑村在铁观音品类中获得过诸多的荣誉,全村茶商已遍布全国大江南北。茶村东坑,名闻安溪,声振茶界。
时值秋茶上市旺季,行走在“山药茗村”安溪东坑村乡间田野上,连空气中都散发着淡淡茶香。繁花点缀的村道干净平坦,一幢幢民房白墙红瓦,山涧溪河流水潺潺,层层叠叠的茶园青翠碧绿,一垄垄淮山园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而在几年前,这里由于地处偏僻,发展受限,经济落后,是泉州市建档立卡贫困村。为改变落后面貌,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东坑村以“一红一白一绿(红米、山药、茶叶)” 的产业格局,探索出一条产业赋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发展道路,逐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人居环境整治上东坑村下了大功夫,从裸房整治、拆除旱厕到整治鸡鸭舍,多管齐下。
先后实施东坑公卿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创建“民办村助”模式的裸房整治项目、启动饮水工程建设,同时推进厕所革命和鸡鸭舍改造、建设慈济森林公园、田间风情驿站、公卿休闲游园等,打造“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体会到韵味”的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东坑村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已形成红米、山药、茶叶“一红一白一绿”的产业格局,这三样产品也被称作“东坑三宝”。
东坑村户户种茶,家家涉茶。近年来,该村实施生态茶园修复,推行适度稀植、合理留高、梯壁留草等栽培措施,采用传统制茶技艺,提升茶叶制作水平,主打传统熟香特色,提升茶叶品牌价值。目前,该村有2788亩生态茶园,拥有儒家茶业、东方美茶庄园、种茶人茶道院等多家茶企。同时,该村茶商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已开茶店200家,“东坑好茶”远销全国各地,深受爱茶人士追捧。
茶在东坑是产业,也是文化。东坑村目前有近200名制茶师,东坑茶人在生产出优质铁观音的同时,更是把安溪铁观音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家家户户都有品茶室,客来敬茶,以茶会友,融国学于茶文化之中,弘扬中华茶文化,已成为东坑村民自然而然的一件事。
东坑村拥有矿物质元素丰富的砂质土壤,该村种植生产的山药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质脆肉白,味道鲜美,有很强的药用功能。近年来,东坑村充分挖掘乡村特殊的生态地理优势,找准“山药茗村、康养胜地”的村情定位,山药现已逐步成为继铁观音茶叶后脱贫致富的主要农产品。
该村出台政策鼓励村民种植山药,鼓励规模化连片种植,成立“众合山药合作社”,为种植户免费运送砂质土壤,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的销售管理,助推山药产业走上组织化、合作化、规模化道路。目前,从事山药产业的村民数量超60%,山药年产量约300吨,年增收450万元,实现村民收入和村财收入“双赢”。
东坑村优质红米,选取优良品种,依照古法种植,具有钠、钙、铁、硒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营养丰富。采取和东坑山药隔年轮流种植方法,保证土壤肥力,确保品质质优味佳。引导村民打造“公卿”公共品牌,依托茶叶销售队伍推广,茶米互为补充,增加村民收入,形成第三大产业特色。据统计,目前全村红米有200亩,年产量6万公斤,年增收84万元。
东坑村茶艺师郑小雨在给东坑三宝(茶叶、山药、红米)直播带货
如今的东坑变美了,产业兴旺了,百姓生活变好了。东坑村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7350元,增加到2021年的28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的5万多元,增加到2021年的20多万元;2019年获得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2021年获批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2022年获批福建省泉州市乡村振兴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