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一家神奇的公司。
在公众心中,它已经与扇贝绑在一起。扇贝饿死、跑路的惊奇故事,几乎无人不知。而在公开文件中,一笔笔糊涂账逻辑自洽地勾画着扇贝的一生。高频率受灾背后,到底谁在说谎?
在上市之初,獐子岛(002069.SZ)是一家明星农业公司,它的股价冲上过150元,一度成为沪深两市的股王。连年扩张下,在巅峰时期,獐子岛拥有过300多万亩的海洋牧场。
不过,獐子岛真正吸睛的还是受灾三部曲。
2014年,“獐子岛扇贝没了”第一季开播,主因是冷水团。3年后,扇贝因为长期饥饿,大面积死亡。最近一次受灾,发生在2019年11月11日,獐子岛部分海域扇贝死亡超八成。12日,股票跌停。
总结三次受灾,一些共性事件组成了完整套路。
前期,獐子岛通常报告扇贝检测正常,伴随着股东低调套现,在这一阶段,所有的一切都风平浪静。中期,獐子岛会先放出扇贝可能有问题的信号,借此股票停牌,几天之后,靴子落地,受灾实锤。后期,獐子岛复牌,大多要经历几个跌停,这一阶段,可能会拿到政府的救灾补助,也可能出现股东增持维护投资者信心的剧情。
2018年,证监会立案调查。2019年7月11日,獐子岛受到行政处罚,吴厚刚终生禁入市场。差不多十天之前,这位董事长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时因亏钱向股民检讨道歉,不过他还是强调“选择海洋产业就是选择了风险”。
证监会查证了2016年与2017年獐子岛的扇贝去向,交出了一个与獐子岛公司自述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
这不禁让人追问,真正带来风险的,是海洋还是獐子岛?
按照正常的养殖流程,扇贝播苗后,经过2到4年可以收获。比如2015年采捕的扇贝有一部分是2012年播下的,还有一部分是2013年播下的。但在受灾的时候,扇贝消瘦甚至死亡,这时候獐子岛会把受灾情况用“核销”和“减值”体现在账目上。比如,血亏的2017年。
核销片区可以理解为绝收,更准确的说法是不收。这是因为人们测算了采捕收入和成本,发现还是放弃采捕损失更少,就跟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是一样的操作,被核销的片区带不来任何收入。
减值片区可以理解为减收,人们在抽测后,发现海里的扇贝或因为消瘦或因为死亡,总之卖不到先前账上记录的那么多钱,通过减值,调整账上的记录。
破绽就掩藏在这些采捕、核销、减值面积中。
正常情况下,2-4年扇贝收获,会在账目记录“采捕”。
受灾时,扇贝消瘦或死亡,会在账面记录“核销”、“减值”。
“核销”即绝收,该片区不带来任何收入。
“减值”即减收,该片区带来的收入下降。
獐子岛的财务造假,其实就隐藏在这些面积中。
2016年,獐子岛实际采捕面积比账面要多,真实业绩从盈利转为亏损。
2017年,獐子岛修改了采捕、核销、减值面积,如果修正到真实情况,亏损金额会减少。
追溯调整后,獐子岛连续4年亏损。根据证监会规定,连亏4年的上市公司应被终止上市。獐子岛退市与否,专业律师认为这还有待深交所进一步判定。
獐子岛、证监会
考虑到獐子岛曾有数次每10股转增10股等增发股本操作,使用獐子岛前复权股价
抽测点位仅示意10月4日至7日及10月18日的科研船所在区域范围,不代表精确位置
监制:孙鉴
编辑:李跃群 吕妍
记者:韩声江 蒋馨尔
设计:王亚赛
开发:杜海燕 孔家兴